感謝各位能從網站導讀開始看起,因為先明瞭版主的劃地自限,未來對版主不足之處,也就能少有埋怨。
本站目前概略區分《聽見聲音》、《走入影像》、《網站巡禮》與《文化報導》四個面向。在版主有限的知識與朋友的熱心支援下,希望能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
《聽見聲音》以CD分享為大宗,輔以樂手資訊,且以非本國人為主。臺灣出類拔萃的音樂人眾多,我們能從各種媒體輕易取得相關資訊,所以版主將重點放在非本國人士,提供讀者不同的欣賞方向。另外,要請讀者原諒版主的任性。身為一個人,總是有所偏好,N年前,麥可傑克森來臺演唱,版主也是站在最前方搖滾區跟著搖旗吶喊的那個人。現已步入中年,奮力一躍,不過三塊豆腐的高度,春天吶喊已無版主身影,轉而鍾情Bossa Nova 曲風的爵士人聲。當然,像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這樣子的人才,還是非常值得版主注意的,他的「情歌正傳」在台一上市,版主立刻點名收藏。
每年在世界各國產生的專輯及音樂人如過江之鯽,以美日為例,能進入《告示牌》Billboard Hot 100、Billboard 200;或《公信榜》Oricon等高度評價指標的排行榜中已屬不易,許多翹楚的音樂人在臺亦有高度的人氣和知名度。基本上不要問版主為何不介紹濱崎步或安室奈美惠,更別提Lady Gaga這種巨星,我相信網友比版主更清楚她們的成就。版主目前對人聲的偏好,在於簡單的樂器搭配獨特的嗓音,重金屬搖滾天團的叫囂混合效果器的電吉他聲只會讓版主感到震耳欲聾,許多搖滾和鄉村歌曲的歌詞也不適合公開介紹,不過像七級煉獄合唱團(AVENGED SEVENFOLD)Nightmare 專輯裡超強的吉他主奏和咬字清晰的嘶吼難得一見,值得私下一起狂喊,版主算是搖滾精神不死,只是年紀大了而已。
本站音樂介紹的真正重點是西洋古典音樂CD,這是一件完全吃力不討好,絕對是班門弄斧的苦差事。版主非音樂科班出身,拜爾彈到70左右就掛點,到老想學點鋼琴附庸風雅,老師皆因版主腳臭被嚇跑,樂理程度和國中生差不多,沒事會將胡麥爾( Hummel)和莫札特(Mozart)的作品混在一起,怎樣也聽不懂荀伯格(Schoenberg)、貝爾格(Berg)第二維也納樂派的無調性音樂。像薩依德(Edward Waefie Said)、曹永坤、符立中、焦元溥、蘇友瑞等這些大師和專業的樂評家,版主一輩子連他們的邊都別想摸到。版主只是單純想介紹一些自己覺得好聽的CD,對我而言,旋律優美遠比主題動機來得重要,請原諒版主的膚淺,因為我得先讓自己「喜歡聽」才行,樂句分析就交給專家好了。版主相信不懂賦格,也能聆聽巴哈(Bach)布蘭登堡協奏曲的優美和諧;不懂奏鳴曲式,一樣可以體會貝多芬(Beethoven)月光奏鳴曲的沈靜與激亢;不懂蕭邦(Chopin)的半音階手法,亦無礙於對他前奏曲的喜愛。版主是標準的外行湊熱鬧,但愈多像我這樣的外行人喜歡西洋古典音樂,對苦練的音樂家而言,絕對是一種正向的鼓勵,畢竟坐在音樂廳裡,大部份是像我這樣的外行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