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過大型補習班的朋友都知道,有些課得趕早佔位,因為一百多人的班級,晚了只能被發配到邊疆。早到的理由,除了不必使用望遠鏡看白板,也可以聽見老師口沬橫飛所發出的真實聲音,麥克風加擴音器固然能使聲音放大,但總是一種隔閡。我們聽的CD也是轉換過的產物,從演奏家與樂團的選擇、曲目的編排與演奏方式、錄音場地、麥克風的特性與擺位、錄音師的後製混音、母帶的後期處理、壓片、設計包裝、著作權的登記到宣傳發行,過程相當繁複,但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市場導向的商業行為,讓演奏家和唱片公司各蒙其利。因此,怎麼讓目標客層能儘早培養購買的慾望,除了運用行銷吸引眾人目光外,快速將主旋律打入大眾的腦海是常見手法。一些田園派風格或是所謂心靈療癒的創作小品,即使你聽過好幾次,還是不會去注意到它的伴奏,只會聽到主旋律,外加一些海浪聲、風聲等,為的是表現出空靈感,換句話說就是營造氣氛。

凱文柯恩近年家喻戶曉,來臺開過多次演奏會。記得我第一次聽「走過綠意」(Through the Arbor),只是覺得旋律優雅,但沒有其他特殊的感覺,後來聽見家人練習此首,突然發現曲子怎麼變得如此動人,想了想,才注意到伴奏。一個業餘的練習者,肯定不會比擁有演奏碩士文憑的原作曲者更會詮釋,版主看過凱文柯恩在臺北和首爾公演的影片,他的彈奏速度相當快,真的是「走過綠意」,速度雖然不是很一致,但確實是活生生的演奏。至於CD,反覆聽過數次,四平八穩的慢速,置人於溫柔鄉中,原本它的和弦簡單但有細微的變化,與主旋律搭配非常和諧,理論上,應該像賽車裡的副駕駛隨侍在正駕駛身旁,負責導航,注意路況,但CD裡的伴奏,卻像個手腳被綁起來丟在後車廂的副駕駛,知道車裡還有一個人,但不知道他到底來做什麼,是低聲的呢喃,還是無聊的碎碎唸?而且,用來營造氣氛的弦樂,依版主個人觀點,似乎干擾比幫忙的多,沒有,會讓人更專注於凱文柯恩的演奏上。版主聽過一些小提琴或大提琴的奏鳴曲,伴奏的鋼琴音色也常是晦暗不明,並非是鋼琴的定位較遠,而是琴聲直接被弱化,似乎用以突顯提琴的旋律。現場的演奏我們可以聽見樂器聲彼此水乳交融,得到一個立體聲的臨場感,但CD放出來,常只能是獨角戲,平板的聲音。

  為何錄音和現場聆聽會有如此大的差別?誰在左右聽眾的品味?實實在在把聲音記錄下來有這麼困難嗎?為什麼少有人注意這個問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深坑 的頭像
    深坑

    藝鄉土庫

    深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