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友瑞老師的音樂藝文生活隨筆,對於錄音的正確性,有著相當科學的闡述,並且做了實測,非常值得學習;“賣女孩的小火柴”(暱稱)以其專業錄音師的角度在STUDIO DIZZY裡也有不少精闢的講解,應該一探。不過版主覺得叫跨國企業朝向完全的錄音正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不符合商業利益。每個龜毛的程序,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叫音樂家只演奏他專精的曲目,對於唱片公司而言,利用率太低,說不定,音樂家本身也不願意被侷限住。流行大眾之間的通俗曲目各種版本及改編不斷推陳出新,而冷門的樂曲始終乏人問津,古典音樂如此,流行音樂裡較具實驗性質的樂團或歌手,遭遇未嘗不是這般。在行銷的對象上,一般人才是主體,如歌的旋律才能對味。哪首世界名曲,不是令人朗朗上口?不容易哼上幾句的樂曲,肯定和大眾有所距離,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力氣才有機會被接受。演奏家注定得要有某種程度的妥協,即使有自己的想法,考慮到票房問題,還是會安排一部份眾人較為熟悉的曲目作為引導或穿插,正因為坐在音樂廳裡大部份都是像我這樣的外行人。

  如果現場的音樂會有此考量,跨國的唱片企業又何能免俗,除非他們瘋了,或者真的充滿理想。同為巴洛克時期,韋瓦第的四季隨便找,起碼超過20個版本,比貝爾(Biber)的玫瑰經奏鳴曲呢?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在營造名家大牌的方式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演奏家常穿著禮服或燕尾服罷了。唱片公司需要利用知名作曲家的曲目將演奏家推銷出去,讓剛出道的音樂家表現卡泰利耶里(Cartellieri)的木管樂器協奏曲,雖然好聽,但銷售恐不樂觀,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錄下去就對了。等到成名,知名作曲家的一系列作品當然更要大錄特錄。大廠會出蕭邦全集、貝多芬全集,但有多少人會去注意米歇爾.普拉松(Michel Plasson)為鼓勵年輕作曲家所錄製的大批冷門曲目?就算他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第一位禮聘的外國首席指揮,版主覺得他要讓更多的大陸同胞喜愛德布西、聖桑、拉威爾的音樂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何唱片公司已經出了不少通俗的曲目,但古典音樂的銷售量完全不能和流行音樂相比?LADY GAGA換個服裝全球皆知,美國不少知名交響樂團徘徊在破產邊緣甚至已經破產,但我們卻完全無感?西洋古典音樂,是人類歷史上的瑰寶之一,但推廣始終不易,一言以蔽之,就是距離我們的生活太遠,欣賞門檻太高。

  西洋古典音樂從來都不是流行音樂,兩者和民眾的互動方式也大不相同。一般人聽到一首好聽的流行歌曲,第一個問題是「這首歌叫什麼名字?」第二個問題是「誰唱的?」版主相信他很快可以找到他要的答案,但古典音樂並沒這種優勢,「少女的祈禱」這首耳熟能詳的垃圾車名曲,有幾個人知道是誰作曲?當曲名和作曲者無法連結,又如何能追蹤其他相關作品。

每一位偉大的作曲家都留下不少傳世經典之作,我們也一直活在這些旋律當中,不過光要聽完莫札特全集一次,版主一生都辦不到,何況幾百年來,古典音樂人才輩出,精彩作品如湧泉不斷產生,如此龐大數量叫人從何聽起。

古典音樂如果沒有從小融入生活,等到長大才要人去親近,無非是緣木求魚。敢問大家,在什麼時刻,你會想放古典音樂給大家聽,晚餐時刻?朋友聚會?我看最多的就是結婚時放的結婚進行曲吧。縱觀臺灣的古典樂評與愛樂人士,大部份自幼便有相關環境得以接觸或學習,一般人可沒有這樣的資源和媒介。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埋入什麼樣的種子,南部鄉下的工農階層,哪家不是聽台語歌曲長大的。版主幼年住臺北公館,家中架上有一些黑膠,全是日語和台語歌曲,父親在家有空就聽這些,還不准小孩子碰唱盤,我只能怏怏不快的蹲在旁邊看他操作這一切看來非常有趣的東西,當然,偶爾他也會大發慈悲外加嚴肅告誡的讓我把黑膠放在唱盤上,並且將唱針輕輕擺在上頭,嘿,聲音就這麼神奇的跑了出來。晚上七點多,不管那時正在看什麼節目,他一定要轉到演台語連續劇的那台,因為絕不能錯過方瑞娥唱的片尾曲,童年的晚餐,差不多都在方瑞娥的歌聲中渡過。對照過去那段講台語、聽台語歌會被認為是很沒水準的年代,版主還會去買江蕙、陳雷的錄音帶,聽森進一的演歌,小時候父親的影響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大眾的家裡不具備培養欣賞古典音樂的條件,那麼學校就該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而偏偏臺灣的教育缺乏一門具延續性有關音樂(藝術)欣賞的正式課程。或許在藝術與人文的課本會穿插一些作曲家的故事或作品,但永遠只是片斷,只是高高在上的音樂人才所編製的一點施捨,眾多學子最後反被更多的樂理弄得七葷八素,以至於連欣賞的興趣都失去。

人一生所接觸事物的基本元素不外乎影像、聲音和文字,經由訊號的輸入形成短期記憶後,透過有意義的連結逐步形成長期記憶,最後轉成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文字和影像,只要不被遮蔽,便可以持續保持被注意的狀態,然聲音是一種縱波,必須透過介質才能傳達到人的耳朵,而且需要導入一連串只能短暫停留的關聯性訊號,才能在大腦裡形成價值。古典音樂除了部份場合可以直接進行聲音的傳遞及言語的解釋,想要長時間的推廣還是得間接透過文字和影像的說明才行。

版主常常覺得代理古典唱片的進口商,根本沒好好打算賣這些產品,因為一般人很難從CD的外觀得知這是誰的作品。固然部份商品有中文說明,但還是只佔整個群體中的少數,更何況,為數不少的CD並非來自於英語系國家,如果連這項基本的在地化服務都做不到,還談什麼行銷。或許代理商認為,會來買的小眾都已對古典音樂具備基本的認識,但這種忽略大眾感受和需求,只抱著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的態度如不改善,版主只能說,好吧,那就慢慢釣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深坑 的頭像
    深坑

    藝鄉土庫

    深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