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從人聲切入錄音的主題,原因是只要唱片公司願意「照規矩」來,基本上就算播放設備不夠理想,也還能有相當的聆聽效果,至於古典音樂,尤其是大型管弦樂,就沒那麼簡單了。
11月18、19日柏林愛樂來台演出兩場,截至版主發稿(10/10),預購只能二張之6000元以下的票已售罄,僅剩8000、10000元還在販售中。別以為買到10000元的票可以坐到最前面,不好意思,請往兩邊靠,因為前面正中數排是企業贊助券。是的,要不是有企業贊助,票價恐怕會是天文數字,不過10000元的票對版主而言還是天文數字。今年下半年的古典盛事還有10月帕爾曼(Perlman)小提琴獨奏會,有企業贊助,票價1800~6000元;普萊亞(Perahia)鋼琴獨奏會,票價800~4800元;11月紀辛(Kissin)鋼琴獨奏會,有企業贊助,票價1800~4800元。帕爾曼和普萊亞是版主特別想去的場次,但是普萊亞的在臺北,距離遙遠,舟車勞頓;帕爾曼雖然有高雄場次,然相距100公里,隔天還要上班的考慮,讓版主仍思量再三;C/P值最高的是福斯集團贊助,林昭亮的獨奏會,國家音樂廳的場才500元,嘉義、旗山、臺東的演出免費入場,這個不去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與北高兩地的遙遠距離和仰之彌高的票價,令許多人對於難得一見的頂尖樂團和大師級演奏裹足不前,退而求其次轉向各大廠錄製的名家CD。我們依然期待花了幾百元可以得到親臨現場般之臨場感,但卻常適得其反,其原因不外錄製和播放兩大因素。
想要原音重現,從理論而言就不可能。管弦樂演奏時,響度差可達70分貝以上,甚至超過80分貝,但錄音實際的動態範圍大約只有60分貝上下,考慮到音爆和噪訊的問題,動態可能縮得更小。錄製單一人聲時,除了要時時注意音量的變化,並且得加裝口水罩防止吹麥,提醒歌手用力時離麥克風遠些,以免昂貴的設備爆音掛點。錄製大型交響樂團演奏是一項大工程,平時展演的音樂廳未必是良好的錄音場地,因為有沒有觀眾,聲音的表現也全然不同,這也是為何有的錄音工程會在教堂或戶外進行的原因之一。
版主過去進行風景攝影時,會在標的附近不斷尋找最佳的拍攝位置,經驗告訴我,一個大場景的適拍點,通常不會超過二處。以拍曾文水庫為例,我和朋友差不多把圍繞在水庫附近的山頭或產業道路全跑遍了,最後才選在白馬亭做為落腳處,接下來就等光影表現來決定快門的啟動時機。錄音其實和攝影相似,找到適當的位置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聆聽演奏時,不同的位置會帶來不同的感受,專業錄音師在錄音前會「尋獲」整個場地中最佳的錄音位置,這個位置有時在地面上,有時則在半空中,場地越大,越難控制,錄音距離越長,變數越多,錄音師的技術與經驗在此備受考驗。至於室內樂或小型樂團的錄音,差不多都在設計過的錄音室或小型音樂廳裡完成。有時公司會採多軌錄音方式,動用十多隻(以上)的麥克風,分別收錄各聲部進檔後再進行混音,照版主看來,如果錄音師對樂性不熟,是很容易混出奇怪產品的。
我們在此不談混音方式的選擇,但動態範圍的壓縮,是我們必須面臨的問題。人的耳朵在音樂廳裡可以承受相當大的音量差異,所謂生動、活潑這種形容詞,常是用來形容音量的變化所造成的表情,在家中透過音響設備是聽不到完整表情的。dB(分貝)是一種比值,而不是絕對值,0 dB不代表沒有聲音,20dB的能量則是10dB的10倍,而不是2倍,但透過大腦轉換對聲音強度的感覺大約還是2倍。10dB以下的聲音,除非背景極為安靜,或聽力特別突出,不然很難聽到什麼。樂曲演奏時,有時只有一把樂器solo,30dB的音量,片刻間樂團各聲部合奏,音量瞬間越過100分貝,我們仍不覺得吵嘈的原因,正是因為樂曲富含旋律與和聲。家裡播放動態龐大的管弦樂,音量調小,聽不到,調大,等會兒就爆棚,喇叭來十對倒十一對。
錄音當下,由於設備的限制,會壓縮部份的動態,混音或轉錄時,可能再壓縮一遍。家裡有Hi-End音響設備的人畢竟是少數,動態超過40分貝的音樂在手提或小型組合音響播放是極為吃力之事,發燒友砸大錢在設備,除了希望獲得更多的細節,也期待音樂播放時,小聲可以線條清楚,大聲能夠雄壯威武。
版主的朋友告知,他有不少客戶家中有人學音樂,他們的聆聽設備幾乎都是不超過3000元的手提CD音響。這個消息讓版主感到震驚,倒不是學音樂的人非得買什麼高級音響。當你願意花十幾萬去買一把小提琴,無非希望得到較佳的音色,然而一般的小型音響想要播放完整的旋律線條都有困難,更別說展現大師技巧的細節,你如何讓學琴的小朋友模仿學習典範佳作。唱片公司大概也看準了這點,有高級音響設備的人是少數,有了這些設備卻懂音樂的人更是少數中的少數,所以錄音錄得太正確,可能播放出來只得到缺乏細節而且乾澀的聲音,於是在混音過程,直接加入人工殘響等各種超能力,不但可以掩蓋播放細節不足的問題,還可以做為襯底產生穩穩的旋律感,製造出所謂一般人覺得「好聽」的聲音。儘管這種錄音放在好的音響設備馬上圖窮匕現,儘管這種聲音不自然、不耐聽,但是使用3000元和3000000元音響設備的人同種CD一樣只買一片,照顧芸芸大眾還是比較重要的。
版主曾用150元買到兩片包裝精美的「原唱」台語合輯,版主並沒有特別期待什麼,只是看見裡面有陳芬蘭唱的白牡丹,以前聽過朋友家的LP,令人特別懷念。這兩片CD選曲挺混亂,擺明東拼西湊,連均化都不做。一首白牡丹,在Panasonic RX-ES29手提音響播放出來聲音雖然有點硬卻也有模有樣,可是換上2A3土炮管機一上陣,馬上發現這首歌的高低頻都被截掉,實在「乾」到不行,版主猜想被截掉的原因大概是雜訊高的關係吧。
專輯通常會載明製作人、錄音工程師、混音工程師和母帶後期製作工程師等人的姓名,這是負責任的做法,但還不夠,版主希望唱片公司能夠附上錄音和混音過程簡錄,讓大家明白這中間到底有哪些奧妙,而不要只是一昧強調,用了哪支百萬麥克風或多高檔的數位錄音設備。雖然版主有點兒像在「狗吠火車」,但是夢想沒有句點,但願很快就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