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ct 11 Tue 2011 15:13
芭樂人類學
- Oct 10 Mon 2011 16:52
導讀1-5-正確的錄音(二)?
版主從人聲切入錄音的主題,原因是只要唱片公司願意「照規矩」來,基本上就算播放設備不夠理想,也還能有相當的聆聽效果,至於古典音樂,尤其是大型管弦樂,就沒那麼簡單了。
11月18、19日柏林愛樂來台演出兩場,截至版主發稿(10/10),預購只能二張之6000元以下的票已售罄,僅剩8000、10000元還在販售中。別以為買到10000元的票可以坐到最前面,不好意思,請往兩邊靠,因為前面正中數排是企業贊助券。是的,要不是有企業贊助,票價恐怕會是天文數字,不過10000元的票對版主而言還是天文數字。今年下半年的古典盛事還有10月帕爾曼(Perlman)小提琴獨奏會,有企業贊助,票價1800~6000元;普萊亞(Perahia)鋼琴獨奏會,票價800~4800元;11月紀辛(Kissin)鋼琴獨奏會,有企業贊助,票價1800~4800元。帕爾曼和普萊亞是版主特別想去的場次,但是普萊亞的在臺北,距離遙遠,舟車勞頓;帕爾曼雖然有高雄場次,然相距100公里,隔天還要上班的考慮,讓版主仍思量再三;C/P值最高的是福斯集團贊助,林昭亮的獨奏會,國家音樂廳的場才500元,嘉義、旗山、臺東的演出免費入場,這個不去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 Oct 01 Sat 2011 14:40
導讀1-4-正確的錄音(一)?
如果說有什麼完全正確的錄音,恐怕是有爭議的。版主一向認為只有合乎「哪種邏輯」的錄音,這些邏輯是製作人、錄音師和聽眾一起建立起來的,也就是唱片公司會朝向目標客層的偏好進行「適當」的調整,講白一點,除了唱片公司的「以為」,聽眾自己也要負相當的責任。
- Sep 23 Fri 2011 00:08
梅と桜―日本台湾年軽人的事情
- Sep 22 Thu 2011 02:00
導讀1-3-我們聽見了什麼聲音(二)?
蘇友瑞老師的音樂藝文生活隨筆,對於錄音的正確性,有著相當科學的闡述,並且做了實測,非常值得學習;“賣女孩的小火柴”(暱稱)以其專業錄音師的角度在STUDIO DIZZY裡也有不少精闢的講解,應該一探。不過版主覺得叫跨國企業朝向完全的錄音正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不符合商業利益。每個龜毛的程序,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叫音樂家只演奏他專精的曲目,對於唱片公司而言,利用率太低,說不定,音樂家本身也不願意被侷限住。流行大眾之間的通俗曲目各種版本及改編不斷推陳出新,而冷門的樂曲始終乏人問津,古典音樂如此,流行音樂裡較具實驗性質的樂團或歌手,遭遇未嘗不是這般。在行銷的對象上,一般人才是主體,如歌的旋律才能對味。哪首世界名曲,不是令人朗朗上口?不容易哼上幾句的樂曲,肯定和大眾有所距離,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力氣才有機會被接受。演奏家注定得要有某種程度的妥協,即使有自己的想法,考慮到票房問題,還是會安排一部份眾人較為熟悉的曲目作為引導或穿插,正因為坐在音樂廳裡大部份都是像我這樣的外行人。
如果現場的音樂會有此考量,跨國的唱片企業又何能免俗,除非他們瘋了,或者真的充滿理想。同為巴洛克時期,韋瓦第的四季隨便找,起碼超過20個版本,比貝爾(Biber)的玫瑰經奏鳴曲呢?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在營造名家大牌的方式上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演奏家常穿著禮服或燕尾服罷了。唱片公司需要利用知名作曲家的曲目將演奏家推銷出去,讓剛出道的音樂家表現卡泰利耶里(Cartellieri)的木管樂器協奏曲,雖然好聽,但銷售恐不樂觀,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錄下去就對了。等到成名,知名作曲家的一系列作品當然更要大錄特錄。大廠會出蕭邦全集、貝多芬全集,但有多少人會去注意米歇爾.普拉松(Michel Plasson)為鼓勵年輕作曲家所錄製的大批冷門曲目?就算他是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第一位禮聘的外國首席指揮,版主覺得他要讓更多的大陸同胞喜愛德布西、聖桑、拉威爾的音樂也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
- Sep 14 Wed 2011 11:33
莫札特國際基金會
「莫札特國際基金會」http://dme.mozarteum.at
該基金會將德國出版業者 Barenreiter 推出的600多首「新莫札特版」樂曲學術研究版本,放在網站上供人免費下載,網頁提供德文、英文及日文服務。愛好莫札特的朋友有福了,初次下載可參考下方步驟。
- Sep 12 Mon 2011 11:26
導讀1-2-我們聽見了什麼聲音(一)?
上過大型補習班的朋友都知道,有些課得趕早佔位,因為一百多人的班級,晚了只能被發配到邊疆。早到的理由,除了不必使用望遠鏡看白板,也可以聽見老師口沬橫飛所發出的真實聲音,麥克風加擴音器固然能使聲音放大,但總是一種隔閡。我們聽的CD也是轉換過的產物,從演奏家與樂團的選擇、曲目的編排與演奏方式、錄音場地、麥克風的特性與擺位、錄音師的後製混音、母帶的後期處理、壓片、設計包裝、著作權的登記到宣傳發行,過程相當繁複,但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市場導向的商業行為,讓演奏家和唱片公司各蒙其利。因此,怎麼讓目標客層能儘早培養購買的慾望,除了運用行銷吸引眾人目光外,快速將主旋律打入大眾的腦海是常見手法。一些田園派風格或是所謂心靈療癒的創作小品,即使你聽過好幾次,還是不會去注意到它的伴奏,只會聽到主旋律,外加一些海浪聲、風聲等,為的是表現出空靈感,換句話說就是營造氣氛。